萬萬沒想到,“雙十一”老外最愛剁手的東西竟然是它
來源:沐金官網瀏覽次數:1539
時間:2017-11-10 13:55:24.0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馬上就要到了,如果你早已列出了長長的購物清單,或許正忙著各網比價,其實你不是一個人在戰役。在大洋彼岸,也有那么一群“剁手族”,只不過,他們購物車里的東西,可能跟我們的不太一樣。
美國人獨愛的竟是假發
據2014年前3季度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賣通在線買賣渠道數據顯現,關于美國人民來說,假發是他們最喜歡購買的我國產品,其出售量排名榜首。
為什么是假發,它到底有什么法力?
答案是,我國賣的便宜啊!據悉,在美國,一套不含任何化纖資料的真人發假發,價格漲到了700美元,而在速賣通上,假發價格在100-250美元。
英國BBC曾刊文指出,我國是名副其實的假發世界工廠。我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相關數據也顯現,在小額跨境在線買賣中,我國的假發出口在世界商場上是占絕對優勢的產品。2012年年頭至2013年3月,阿里速賣通渠道假發每日成交總額增長了10倍。
新華網11月9日在一篇名為《從“頭”開端中美產品讓兩國消費者互相傾慕》的報導中寫道,黃建在速賣通上經營著假發品牌,2016年,他的店鋪成交額達200萬美元,爆款產品年出售1萬余件。有美國網友留言:“假發美麗柔軟,雖有一點掉落,頭發后部有些纏在了一起,但契合價格預期。”
時任中山大學創業學院教育總監的任榮偉曾表明,假發的熱銷與國外人們關于假發的需求、以及運用假發來裝扮自己的習氣有關,再加上我國假發產品的價格優勢,使其在美洲、歐洲商場遭到歡迎。
俄羅斯人獨愛買手機
世界在線11月8日征引俄羅斯日子新聞網稱,俄羅斯電子付出效勞供給商Yandex最新調查顯現,在即將來臨的“雙十一”期間,我國網店在俄的銷量或將增加24倍,人均消費可能超過700盧布(約合人民幣80元)。
報導還征引速賣通音訊稱,最近一個月俄羅斯人查找最多的是小米、三星、華為和蘋果的智能手機,緊隨其后的產品是新年紀念品、便攜式充電寶和平板電腦。
據經濟參考報10月17日征引俄羅斯《生意人報》報導,俄羅斯的線上消費商場正處于快速成長期,2017年俄羅斯電商商場營業額將達1.15萬億盧布(約合人民幣1286萬元),跨境電商營業額將增至4200億盧布(約合人民幣470萬元)。
90%的俄羅斯人從國外網購產品都是經過速賣通等我國跨境電商渠道來完成的,我國產品的高性價比是俄羅斯人青睞的最大原因。
我國職工代購“盒子”成常態
相同據2014年前3季度速賣通在線買賣數據顯現,東南亞人最喜歡我國機頂盒,其出售額位列榜首。
《北京青年報》曾報導稱,我國的各類高清互聯網電視盒因為不需要衛星接收器、有線電視電纜,只要有網絡就能運用,正在遭到海外人士的追捧,這樣的技能使得即便身在非洲,也能夠很清晰、快捷地收看我國的各類電視節目。
一位長期在海外作業的IT公司商場人士徐先生就表明,當有我國職工去海外作業時,常常就有海外搭檔央求代購一臺我國的“盒子”。這種奇特的小盒子除了具有海量資源外,最要害的是價格在300-400元左右,性價比高。
徐先生稱,他的幾個在澳大利亞、非洲等地作業的朋友發現,淘寶上有賣“盒子”的商家不只幫助裝載程序,還供給交心的“全球郵”效勞。例如從我國郵寄到澳大利亞悉尼的快遞只需3-4天到貨,郵費為230元。因為郵費價格不菲,許多人仍是會等搭檔出差或回國求“人肉”背回來,等不及的才會經過快遞直接下單購買。
據了解,有些品牌的“盒子”在淘寶出售的版別有五六個,包含普通版、越獄版、海外版等。上千條談論里許多人都寫下了留言,一位來自美國的華僑寫道:“不懂英語的爸爸媽媽,總算能夠同步收看我國電視劇了。”
衣物仍占有購物車大頭
《瀟湘晨報》8日采訪在長沙的外國人稱,來自尼日利亞的外國人含香(化名)在購物車中裝滿了羽絨服、毛衣、手套和圍巾。她表明,“雙十一”價格低、售后好,正好囤一些過冬的衣物。
來自巴基斯坦的韓星(化名)一向喜歡網購衣物。他在購物車里塞滿了衣服、鞋子、被子和手表,價格合計3000多元。他表明,我國的產品物美價廉,而且送貨十分方便,還能夠品嘗到地道的家園美食。
相同來自巴基斯坦的哈桑(化名)也習氣了在網上購買衣物。不過這次,他計劃網購一些東北大豆、美國進口雞尾酒和江西早熟薄皮蜜桔。他表明,這次計劃多收購些日子用品,并稱在我國的網購渠道上,“只要想不到,沒有買不到”。
馬云曾表明,期望把“雙十一”打造成全球性的購物盛宴,成為全世界消費者的節日,而且助力全球小企業。事實上,“雙十一”早已成為外媒近日的熱議論題之一,甚至有不少國外理財類網站供給購物攻略。而各大海外品牌也早已躍躍欲試,預備大賺一筆。據悉,本年“雙十一”將有14萬個品牌,包含6萬個世界品牌,出售品類達1500萬種。
福布斯8日報導稱,阿里巴巴2016年“雙十一”出售額到達178億美元,令人“瞠目結舌”,美國的“黑色星期五”和亞馬遜的會員日與之比較要遜色許多。
英國《每日電訊報》則表明,本年的“雙十一”規劃無疑會勝過從前,這顯現了我國消費者日益增強的購買力,以及“雙十一”在整個零售界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