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項陸續(xù)公布 中國相關研究已居世界高端
來源:沐金官網瀏覽次數(shù):1993
時間:2017-10-09 17:35:22.0
每年十一假期,諾貝爾獎項都會連續(xù)發(fā)布。一個個生疏的科學家姓名,在我國同行聽來都是大名鼎鼎。此次,物理獎和化學獎都被以為“早該得了”,并且我國相關的科研現(xiàn)已位于國際高端。
LIGO后,我國撒網追捕引力波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LIGO(激光干與引力波天文臺)的三位科學家。“這是我們意料之中的事情。”引力波勘探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討員張新民說。LIGO獲獎消息一出,物理學界大多表明不出意外。
張新民介紹說,上一年,國家科技部成立了引力波研討專家委員會,對引力波的科研做了重要的布局。中科院和基金委等部分均大力支持。我國勘探引力波大致分三個范疇:一是使用衛(wèi)星在外太空勘探引力波,包括之前提出的“天琴”和“太極”方案;二是在西藏阿里勘探原初引力波的“阿里”方案;三是使用“天眼”FAST勘探脈沖星。我國正爭取在這些方向上先出效果。
“在引力波范疇,還剩下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原初引力波的勘探。”張新民說。原初引力波,是世界大爆炸回蕩于今的引力效應,它的頻率是最低的,也是最難測的。
張新民介紹說,2017年3月,原初引力波勘探設備現(xiàn)已在西藏阿里奠基;1號設備估計3年建成,5年出效果。阿里勘探的是世界大爆炸產生的“布景輻射”微波,并且是一種特殊的“B形式偏振”。現(xiàn)在科學家在南極和智利的沙漠里建立設備去尋覓原初引力波的痕跡。而阿里設備5250米的高度將盡量掃除地球大氣的攪擾。
張新民說,他們將與南極勘探團隊協(xié)作。1號設備搜索方針的數(shù)量將為南極同類設備的2.7倍,成為國際上最好的原初引力波天文臺。
冷凍電鏡,我國人玩得風生水起
10月4日,三位科學家憑仗“能斷定溶液中生物分子高分辨率結構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對此,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雄偉和我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討所孫飛研討員都表明不意外。
我國在冷凍電子顯微鏡范疇并不落后。王雄偉介紹,國內最早做冷凍電鏡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端。當時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中山大學張景強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偉研討員等都在做這方面研討。
到二十一世紀初,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能逐步老練,我國一些科研單位開端布局。王雄偉通知科技日報記者,2008年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置辦了亞洲第一臺高端冷凍電子顯微鏡,北京大學醫(yī)學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也開端采購該設備。此外,國內還從國際上招聘年青科學家開端這方面研討。
“從2007年到2009年,國內開端在此范疇有較大投入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國內大部分從事該范疇研討的年青人與此次三位獲獎者有一定的師承關系。”王雄偉以為,我國那時候開端布局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能正當當時,由于2013年軟硬件的老練使該技能開端顯現(xiàn)出優(yōu)勢。
孫飛通知科技日報記者,施一公教授關于剪切復合體的很多研討都是使用這一技能,我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關于植物捕克復合體的高分辨率結構也是使用該技能來完結。“所以這項技能會促進一大批杰出研討效果呈現(xiàn)。”孫飛說。
現(xiàn)在,我國在解析大生物分子結構范疇的研討十分超卓,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能使用方面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力。但在王雄偉看來,國內涵該技能辦法學開發(fā)方面還需加大力氣,冷凍電鏡就是辦法學上的原創(chuàng)性效果。
X射線晶體學技能帶來的重要發(fā)現(xiàn)曾多次獲諾獎,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能也有此可能。“這次諾獎是獎賞冷凍電子顯微鏡辦法學上的創(chuàng)新,將來使用這個技能解分出重要分子結構,破解重要生物學問題,徹底有可能再得諾獎,我國在這方面也大有希望。”王雄偉說。